老丁的12年:年逾半年重振茶厂

老丁的12年:年逾半年重振茶厂

23阅读 2021-01-05 07:04 人物

在山高谷深的麻城市龟山镇大桥边村,有座屡屡亏损、倒闭的茶厂。只因一句“一定帮乡亲们把茶叶卖出去”的承诺,年过半百的丁茂柏放弃城市的安逸工作,接起这个“烫手山芋”,12年来他扎根茶厂苦心经营,用汗水编织着村集体的致富梦。

(丁茂柏在茶厂检修机器)

从城市返回乡村——茶叶一直是我的牵挂

熊家铺大桥边村地处大别山腹地,位于湖北省麻城市龟山镇东北部。这里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,交通不便,导致村里发展缓慢,贫困户较多。但是山高谷深,森林茂密,却是绿茶生产的良好环境,被评为全国五大名茶之一的“龟山岩绿”茶就产于此。

然后,由于缺乏收购和加工茶叶的经验和人员,之前的茶厂均以经营失败告终,茶叶发展一度成为难题。

“我自己赚多少钱无所谓,不赚钱也行,但我要把这一个村上的茶叶都卖出去。”2012年,老丁辞去了在麻城茶叶公司的工作,选择回到家乡大桥边村,他一次性和村里签了16年的合约,开始重振茶厂。

从零开始,我也怕辜负村民的希望

大桥边制茶厂属于村里的集体经济,老丁需从茶农们手上收购鲜叶,再加工成茶叶卖出去。尽管每家每户的茶叶品质有所差异,但老丁却照单全收,第一年便收购了20万元鲜叶。

没想到,茶叶却因没有销路全部滞留在了家中。“心里很不踏实,特别有压力”,老丁说,村里就这一家制茶厂,他实在不敢辜负乡亲们的指望。于是,他一刻不停、四处奔走,上海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……一个接一个省地去联系商家、跑销路、卖茶叶、做宣传。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儿,老丁成功地闯出一条路,茶叶销售一空。

驻村工作队来了,老丁心里的石头落了地

在老丁的苦心付出下,茶厂经营渐入佳境,可厂房的硬件设施却一直是他的心病。一块不大的地儿、几台陈旧的设备和五间土砖搭建、偶尔还漏雨的房屋,让改建成为奢望。

(大桥边制茶厂改建前的旧貌)

就在老丁一筹莫展之际,武汉传媒学院的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来到村里。2015年,村“两委”和工作队经过实地调研后,决定由武汉传媒学院整合帮扶资金39万余元改造旧茶厂,推动当地的茶产业稳步增长。

经过前期一系列准备,改建工程在2017年10月通过招投标后开始动工,2018年2月俊工。老厂房全部推倒重建,水泥新修的地面、砖混结构的墙体、钢梁琉璃瓦的屋顶,从里到外全部焕然一新。为了提高产量,武汉传媒学院又新投资了两套新型的炒茶设备。“太好了!”望着红瓦白墙的新厂房,老丁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。

(大桥边制茶厂改建后的新貌)

小我成就大我,村集体的致富梦

“以前每年销量只有十几万,现在达到二十几万!”老丁说,产量提高的同时,他们还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,将村里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。新厂现在每年可收鲜叶5万斤,产茶1.2万斤。

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用工需求。老丁介绍,他会优先招收贫困户,目前茶厂有3位固定员工,旺季时会再找一些临时人员来帮忙。“5个月的产茶季,他们每天收入150元,可以帮助改善下生活”。

据统计,有了茶厂,种茶农户平均每户增加收入800元,村集体租金收入每年增长1万元,大桥边茶厂托起了村集体的致富梦。

不忘初心,助力脱贫防返贫

在村“两委”和工作队的帮扶下,老丁对未来发展期望更多。“想要提高产量,就要更新,老式的做法行不通了。”老丁说,他今年打算先购置一批先进设备,掌握最新的茶叶加工方法。

同时,老丁还常去信阳等地学习考察,哪里有培训也会马不停蹄地前往,以此不断更新自己的制茶、种茶知识。“和乡亲们一起种好茶、制好茶,大家脱贫不返贫,是我的目标。”老丁咧嘴笑着说,全村脱贫了,如今高速公路也修好了,致富的路更通畅了!

(茶厂门口老丁手捧刚制好的茶叶)

作者:武汉传媒学院梅楠、姜娜敏

拍摄:武汉传媒学院朱劲松、尚苏波

注:内容来源湖北网台,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上一页:知名茶企正山堂2020年业绩同比增长20%!它是怎么做到的?

下一页:“蒙顶甘露杯”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

相关阅读

茶友网
滇ICP备19006320号-4
滇ICP备19006320号-4